close

「賣廠」意義大於賣菜

 

植物工廠的成本,視其設備自動化程度而有差異。台大植物工廠兼具研究的目的,對於殺菌設備有較高的要求,光是建廠費用就高達三千萬台幣,對中小企業而言,這不是小數字,何況之後還有定期衍生的營運成本。

總部設在新竹縣的野菜工房在不影響作物生長條件的前提下,降低設備的檔次而把建廠成本壓低至台幣800萬元。「我們不強調『無菌』,但一定是『潔淨』生產,產品完全合乎生菌數的檢驗,」創辦人林銘村說。

進入野菜工房栽培區也須換穿無塵工作服,但省略了空氣塵浴、電解水殺菌等步驟;生產線上的蔬菜則不額外補充二氧化碳,對於養液酸鹼值的監控則改以人工為之。

即便如此,野菜工房植物工廠內的人力仍維持在3~5名,大多從事移植作物工作。「人力精簡」是人工控制型植物工廠的特色,只需一位高學歷主管以及數位操作員,工作內容省力、輕便,即使六、七十歲的老農也能勝任。

雖然野菜工房擁有自己的門市通路、定價比有機商店略高(250公克約賣50元),而且客源穩定,林銘村表示,整套商業模式(包括軟、硬體)的輸出更是植物工廠的利基。他透露已有國外客戶表達合作建廠的興趣。

國內光電大廠也已看準植物工廠的商機,例如億光電子不但加入2011年6月成立的台灣植物工廠產業發展協會,更早已把觸角伸向對岸,2010年底與飛利浦照明、日本三菱化學等簽訂合作意向,搶進布局大陸植物工廠的LED供應鏈。

方煒透露,新北市有家企業已砸1億台幣蓋植物工廠,計畫用來「操練」每天生產1,000株蔬菜的商業模式,看中的,就是未來能夠輸出全球的潛力。

不少人認為,若不是因為發生金融海嘯,製造業者壓根不會對農業感興趣,因而質疑植物工廠造福的是製造業而非農業。

不過,可以肯定的是,這個既非農業亦非工業、既是農業也是工業的「中間產業」,不啻為台灣嘗試產業跨界結盟,指出可進一步思考的方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野菜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